找到相关内容223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经与图像─敦煌第二二0窟北壁壁画新解

    躯彼如来像」的形象反映(图三)。每   尊像前各有一灯,看来是以一灯代表七灯。对比这七尊庄严挺   直的药师像和南壁安详自在的阿弥陀像,我们可以体曾到画家   在表现用作供养礼拜的佛像和佛国世界里的...

    宁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1970809.html
  • 佛经同形义异词举隅

    一五四 生经(五卷)/卷二  彼时世尊,告安详摩夷亘天及净居身天子,诸天子,当知有总持,名佛心之法,过去如来至真等正觉所说,为四部会,最于后世,救摄拥护,令得自归,普获特胜,所生到处,护一切义,为诸菩萨学...

    竺家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3270860.html
  • 印光大师——儒佛会通的净宗始祖

    八十岁;该年农历十月底,师于关中略示微疾,待关照好真达和尚接任灵岩寺住持之升座事宜后,于十一月初四凌晨,面西端身正坐、蒙佛接引,于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舍报。遗言真达和尚:「维持道场、弘扬净土,勿学大派头!」师...安详舍报。遗言真达和尚:「维持道场、弘扬净土,勿学大派头!」师临终前,仍谆谆告诫周遭弟子:「大家要念佛、要发愿、要生西方!」  [注27]为道之笃至死不渝,诚一代祖师之风范也!师圆寂百日后荼毘,得各色...

    陈秀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3271357.html
  • 李木源林长访谈录

    。所以如果有人需要佛教的这种快乐、安详,应该来学佛。  四、护持佛法  护持佛法要用心  梦度:我还想请问一下,您在居士林几十年,一直是在护持佛法。那您能否谈一谈,您在护持佛法的几十年过程当中,有哪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84271424.html
  • 佛法与生活——素全法师访谈实录

    有人说我没有用刀杀人,他不用刀杀人,谁惹到了他,他把别人一家人都要咒死完,他动了杀念,如果没有法律来管他,他肯定杀了。这个心,我们修行是在修行,内心的宁静和安详。   应该怎样回答这个吃素和吃荤的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390471448.html
  • 演慈法师:弥勒信仰概述(1)

    还没有去,我还是发愿要往生。”   话一说完,即有光照在他的身体,容貌安详的往生了。昙戒法师春秋七十,他的弟子们将他葬在道安大师坟墓的右侧。   三、中国弥勒信仰之发展   (一)、发展之因素   在...

    演慈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05171697.html
  • 满眼菩提树 心似满月明——解读马明博“菩提树下”系列作品

    是禅,关怀是禅,平衡是禅,适度是禅。从心理状态来说,安详是禅,睿智是禅,无求是禅,无伪是禅。从做人来说,善意的微笑是禅,热情的帮助是禅,无私的奉献是禅,诚实的劳动是禅,正确的进取是禅,正当的追求是禅。...

    峻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2273383.html
  • 佛门中的“安居”犍度

    起来走走,为一种调济身心的安详散步。至于经行的效果,《十诵律》记有五种利益。即:(1)剿健,(2)有力,(3)不病,(4)消食,(5)意坚固;又《四分律》卷五十九也说,时常经行能得五利:(1)能堪远行...

    照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373508.html
  • 禅宗哲学的境界论

    心随境转,又超于其境,“随流”之时仍保持本心的虚明澄澈,超越忧喜,安详宁谧。竹影扫阶尘不动,月穿潭底水无痕。风来疏竹,风过而竹不留声;雁度寒潭,雁去而潭不留影。事来心始现,事去心随空。“终日说事,不曾挂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1673660.html
  • 释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

    无我的性质,就能不生起  「爱」、「取」,而能从贪瞋的习性中脱离出来,得到心灵的  清凉、安详。  (四)食的观察  众生为了长养诸根大种而有四食,释尊说︰  有四食资益众生,令得住世,摄受长养。何等为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0373973.html